在写字楼里上班,我见过的年纪大的要么是管理层,要么是楼里的保洁阿姨。也是反差很大的两个群体,就连越老越吃香的财务部也开始钟爱年轻漂亮的小姑娘了。
知友:牛顿师兄
2020年过半,证明有着一半的第一批90后已经30岁了。
30岁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仅仅刚过了“开始”阶段,然而放在职场中却是个十分尴尬的年纪。
在这个节奏十分快速的时代,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个“30岁定律”、“35岁定律”。
有人说:“如果不能在30岁前走上管理岗,专业能力又不突出,30岁面临职场危机的概率非常大。”
在知乎上就有这么一个关于职场中30岁的高赞热门话题:
“那些三十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我们仔细观察职场情况,确实可以看出:
一个人如果30岁还安于基础岗位和基础工作,总会给人一种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的感觉。
而30岁如果既没有专业技术,又没有管理能力,最终就会慢慢被这个不断更新血液的企业甚至行业淘汰。
那那些30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不意味着没有发展机会
关于这个知乎话题,其中就有一个知友讲述了她的故事。
30岁时她还在一家濒临倒闭的纸媒做一线编辑,长夜班、不认识任何人,职业技能匮乏,除了做编辑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然而即便30岁,她还是逼自己出来找工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基层,每天光坐公交车上下班就3小时,周末加班到凌晨3点,回不了家只能在地板上睡觉。
她就这么在这个基层岗位中一干就是三年,没有升职,没有加薪,也没有人关注。
之后再去求职,凭借着自己在之前公司的一些大型活动的组织经验直接应聘管理层,最后留下来当了一个小小的副经理,最终在6个月后升职为经理。
再第四次跳槽,起步就是高管,随后一直也就这么下来了。
和这位知友的经历不同,也有人的30岁做着基层工作,却不愿意去挑战未知。但是,30岁没有形成自己的经验或技能,到40岁、50岁还指望着这点可怜的基层工作能力是行不通的。
30岁可以理解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分水岭,用来判断这些年来我们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但是,是否成为管理岗却并不能简单的给我们自己的职业规划达成情况打个分明的评分。
30岁没有成为管理岗,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人的潜能无限,一条路不通,总有下一条走的通的大道,没有成为管理岗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机会。
不代表30岁都应该是管理者
我们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些类似的消息,某某20来岁当上CEO,某某30岁不到年入百万。
随着类似信息的填充,就好像30岁没有个基本成就都拉低了社会平均。
姑且不论我们看到的消息是否真的,实际上绝大部分人30岁都干不到管理岗位去。
压力是别人给的,也是自己给的,我们应该有个准确的辨别和自我平衡,不应该因为有人30岁已经是管理者,而盲目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30岁就一定要与管理岗划等号,达不到就对自己进行无限否定。
要知道,成功者如马云,30岁时他还在经营自己的海波翻译社,业绩惨淡;成功者如马化腾,30岁时创业公司濒临倒闭,还在到处找人卖QQ。
职场生涯如人生,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定论。30岁之后如何,谁也不知道,而即便30岁当上管理者,实际上也代表不了什么。
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节奏才是最佳
很多年轻人在做职业规划时,都会将升职加薪晋升高管,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殊不知做管理层并不是职场提升的唯一路径。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职场的架构如同一个金字塔,越往上人数越少,而能登顶的人更少屈指可数。
然而并非只有在金字塔顶峰的人看到的风景才是最佳,其每一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适合做管理岗的人,合适追求管理阶级上升;不合适者,却也有专家线的方向可以选。只要是在合适自己的岗位上,其所实现的价值都是最大化。
因此,在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时,需不断的联系实际,依据现实情况合理调整,找准合适自己的方向,按照合适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往规划走。
有句调侃的话,在这里十分合适。
“走自己的路,随别人说去吧。”
如果在职业发展中,过于受外在影响,很容易把别人的经历套在自己身上,最终只会是束缚了自己。
要知道,任何人想要获得的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前提便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贡献,而最大化的价值贡献,就源自于最合适自己的发展路线。
毕竟,如果路都走错了,还能指望能多快到达终点呢?
写在最后
30岁如果已经做到了管理层,那么恭喜你,你在能力上就拉开了很多人。
而30岁如果没走到管理岗,不必焦虑,也不必对管理岗存在偏执。能够管理别人是一种能力,但是并不表示不当管理者就是失败。
记得古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门楣,就刻着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放在这里也是特别有智慧。我们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合适什么,不合适什么。合适即积极争取,不合适即不必挂怀。
当我们在我们该在的位置里,价值的发挥和实现方得最佳。